四川蜀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

  

 电话:86-0825-7880085

Cu基催化剂催化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研究进展

发布时间:2019-07-26 11:34

陈明旭,梅占强,陈柯臻,罗永明

摘要:归纳了Cu基催化剂上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的三个不同催化反应机理。综述了催化剂制备方法对反应温度、甲醇转化率、氢选择性、CO 选择性及氢产量等指标的影响。归纳了Cu 基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为热力学烧结、积碳烧结、硫化物中毒和氯化物中毒等。讨论了不同载体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。

关键词:甲醇水蒸气重整;制氢;铜基催化剂;失活

      经过多年的发展,氢能源已广泛地应用于石油提炼、氨氮行业、金属加工等领域,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替代能源。目前制氢技术主要有蒸汽重整制氢、电解水制氢、太阳能分解水制氢、生物制氢、核能制氢等。蒸汽重组制氢所用的燃料 主要包括甲烷、甲醇、乙醇和石油等。Cu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性能,广泛地应用于甲醇重整制氢中。文献报道的催化剂大多催化活性已经很好,甲醇转化率几乎都能达到100%;因此,研究重点逐渐从提高甲醇转化率和H2选择性,转变到如何有效降低CO的选择性和积碳。采用了适当的表征手段探寻CO和积碳的生成机理,并通过添加助剂和改善制备方法来降低CO和积碳的影响。本文归纳了Cu基催化剂上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的三个不同催化反应机理;综述了催化剂制备方法对反应温度、甲醇转化率、氢选择性、CO选择性及氢产量等指标的影响;归纳了Cu基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为热力学烧结、积碳烧结、硫化物中毒和氯化物中毒等;讨论了不同载体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。

1反应机理 

1.1平行反应过程 

早期的研究认为甲醇会同时生成CO和CO2,反应机理见式(1)~(3)。 CH3OH + H2O   3H2 + CO2(1)

  CH3OH   2H2 +CO(2)

 H2O + CO   CO2 + H2(3)

 1.2分解变换过程 

该研究指出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主要由甲醇裂 解反应和水汽转化反应组成,分别见式(4)~(5)。

CH3OH   CO +2H2 (4)

H2O + CO   CO2 + H2 (5)

      认为 CO主要来自于甲醇的直接分解反应,因此当反应趋于平衡时,CO的总浓度应与水汽转化反应中的浓度相等或稍大。然而,Amphelett等在实验中检测到的CO浓度却比使用该研究计算得到的低很多,一开始认为是部分反应生成CO在Cu催化剂表面形成了积碳,但是在反应期间并没有明显检测到催化剂失活;这说明甲醇的直接分解并非CO的主要来源。

 1.3分解逆变换过程 

      随着对反应机理研究的越发深入,发现并证实了中间产物甲酸甲酯的存在,Takahashi等通过实验提出了另一种机理,见式(6)~(8)。

2CH3OH   CH3OCHO + 2H2 (6)

CH3OCHO + H2O   CH3OH + HCOOH (7)

HCOOH   CO2 + H2 (8)

甲醇在水蒸气的作用下首先生成甲酸甲酯和H2,甲酸甲酯再经过一系列的反应生成CO2和H2;式(7)是控速反应,另外,通过逆水汽转化(RWGS)反应会生成极少量的CO,见式(9)。

CO2 + H2   CO + H2O(9)

      该理论认为甲醇并不会直接产生CO,而是先产生甲酸甲酯等中间产物;CO 是由随后的RWGS反应生成的。然而Tonner等在对甲醇脱氢反应的研究过程中发现,H2和 C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热较小,说明CO并不是由RWGS反应产生, 猜测可能是甲酸甲酯去羰基化的产物。另外,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甲醇重整制氢的过程中,Cu催化剂上的活性位点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解释,Patel等研究指出,在反应的过程中,第一类活性位点主要催化甲醇重整制氢的反应,第二类活性位点主要催化RWGS反应,展示了这种机理的过程。具体而言,第一类活性位点是将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含碳化合物中的羟基脱去,使其成为甲酸或甲酸盐,第二类活性位点是用于促进活性H的生成,使其进一步生成OH,OH可进一步生成表面活性氧。以往研究认为Cu基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就是金属Cu,然而,有研究表明除了金属Cu外,在催化剂的表面也发现了大量Cu2O,且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越强,Cu2O含量越高,这说明 Cu2O具有反应的活性。Idem等将这种现象归于Cu2O易于断裂醇类的OH键,促进了甲醇的裂解;相比较而言,金属Cu起到了断裂C-H键的作用;两者共同构成了活性中心,然而对 Cu2O和金属 Cu 对于活性中心贡献的大小依然在争论中。

      综上所述,虽然甲醇重整制氢的反应机理还在讨论中,但甲醇首先在Cu催化剂表面脱氢生成甲氧基,随后产生甲酸甲酯等中间产物,再生成H2,CO2,CO等,CO还可能来自于RWGS反应,Cu催化剂中的活性位点不仅有金属Cu,还有Cu2O,两者都对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起到了作用。

      为了提高H2产量,同时减少CO的生成,降低对燃料电池电极的影响,以助于车载燃料电池的小型化,必须获得高性能的Cu基催化剂。对于甲醇重整制氢而言,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制氢的效果。

2制备方法对制氢效果的影响 

      Talkhoncheh等分别采用硝酸尿素燃烧合成法和均匀沉淀法合成了CuO/ZnO/ZrO2/Al2O3催化剂和CuO/ZnO/Al2O3/ZrO2/CeO2催化剂,并与传统的共沉淀法和湿式浸渍法相对比,讨论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。实验结果表明,采用硝酸尿素燃烧合成法和均匀沉淀法获得的Cu基催化剂催化甲醇分解的效果更加理想,且这种现象在低温下更加显著。在220℃下,利用尿素燃烧合成法制备的催化剂甲醇转化率可达90%,而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则可将甲醇完全转化。在200℃以下,温度越低,两种制备方法获得的催化剂的性能差距越大,但均匀沉淀法的效果更好,这可能是因为催化剂的结构通过均匀沉淀后获得优化,裂解甲醇的效果更好。Ajamein等在N2氛围下采用微波辅助法合成了CuO/ZnO/Al2O3催化剂,在220℃时,可实现甲醇完全转化;H2选择性达到80%, CO选择性仅有5%,在200℃以下未检测到催化剂对CO有选择性,超过300℃,CO选择性没有显著增长。归纳部分由其他方法制备的CuO/ZnO/ Al2O3催化剂的性能可知,由共沉淀法获得的催化剂即使在高温下甲醇依然无法完全转化,而通过湿式浸渍法得到的催化剂在300℃时可将甲醇完全转化。采用微波辅助法实现甲醇完全转化所需温度更低,且CO极少产生,基于BET和TEM表征可知,微波辅助法强化了CuO和ZnO 之间的相互作用,减小了CuO的粒径,增大了结构晶格中活性Cu相的分布。Xu等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活性炭纳米铸造法制备了Cu-Zn-Al-Ga催化剂,分别命名为CuZnAlGa-C和CuZnAlGa-A,并讨论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。BET表征结果显示,相比于共沉淀法,活性炭纳米铸造法合成的CuZnAlGa中金属Cu,Zn,Ga的含量更高,活性Cu的分散效果更好,金属-载体的相互作用更显著。在活性评价实验中,在275℃时,两种催化剂均达到最佳工作状态,CuZnAlGa-C的甲醇转化率和产氢量分别达到75%和70%,并伴随有3%(w)的HCHO和微量CO,相比而言,CuZnAlGa-A的甲醇转化率达86.1%,产氢量达74.6%,1%(w)的HCHO,未检测到CO。CuZnAlGa-C运行5 h后逐渐失活, 60 h后甲醇转化率和产氢量分别跌至70%和68%,HCHO的产量增加到5%(w)。采用CuZnAlGa-A 的制氢过程中,运行70h后,甲醇转化率和产氢量均无明显下降,HCHO含量稳定在1%(w)。对运行后的催化剂进行XRD和TPO表征,发现两种催化剂的表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碳沉积, 在CuZnAlGa-A表面的碳沉积多属于无定形碳,容易气化,沉积不够稳定;CuZnAlGa-C的表面则大多被石墨碳覆盖,石墨碳在高温下才能被气化,因此更加稳定,对催化剂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。

综上所述,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。良好的制备方法能够改善Cu基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,提高其中的活性Cu相的分散水平;降低反应活化能,使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达到最佳催化效果;可一定程度提高反应活性,加快积碳气化。

3载体对性能的影响

      载体(Al2O3、Ga2O3、ZrO2、CeO2和碳纳米管(CNT)等)会不同程度提高催化剂的性能。近年来,研究人员合成了大量具有良好催化效果的Cu基催化剂(如Cu/ZnO,CuO/Al2O3,CuO/ZnO/Al2O3,CuO/CeO2等),认为这些催化剂发挥良好催化效果与所使用的载体密切相关。

3.1优化催化剂的结构 

      对于负载型催化剂而言,采用合适的载体可加强Cu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,改善Cu不能良好地分布于催化剂表面、催化剂的孔道狭窄及Cu比表面积较小等问题,一定程度提高甲醇的转化率及H2和CO的选择性。Witoon等研究发现 ZrO2载体是由三种多晶型组成的,分别为单斜晶型、立方晶型和四方晶型。其中单斜晶型中羟基的浓度和碱度最大,能够提高Cu的分散度,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Cu的反应活性,从而提高CuO/ZrO2催化剂在甲醇重整制氢过程中的活性。Huang等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Cu2Al2O4催化剂,BET表面测试发现与Cu基商业催化剂相比,Cu2Al2O4具有较小的晶体粒径(27.4 nm),并在320℃时H2产生速率显著增高;还有一些载体具有改善金属分布,减小金属粒径的作用,Yang等在活性炭载体研究的基础上,将Cu负载在CNT上,发现由于CNT的特殊性质,使金属Cu的粒径大大降低,并改善了Cu在载体表面的分布情况,H2产量高98.7%,Basov将Ni和Cu按原子比为1∶4负载在ZrO2上,合成的Ni-Cu/ZrO2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平均粒径分别高达175m2/g和37nm,在325℃时,H2产量高,且CO的产量极低,完全可保证燃料电池的稳定运行。这是由于添加了ZrO2后,表面高度分散的Cu提高了甲醇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效果,使主反应更显著,副反应较弱,从而减少了CO产量。

3.2提高催化剂在高温下的表现 

      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通常需要在250~350℃下长期运行,催化剂中的负载金属可能会发生烧结或含碳化合物发生反应,在催化剂的表面形成积碳,导致金属比表面积和BET比表面积迅速下降,制氢效果受到严重影响;另外,过多的水蒸气还会进一步加大这一影响。Palo等利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CuO/ZnO/Al2O3催化剂以改善传统Cu-Zn催化剂在高温下易发生烧结的缺点,在最佳条件下,甲醇转化率接近100%,且长周期运行几乎未见下降。相比之下,商业CuO/ZnO催化剂的甲醇转化率仅有60%,并几乎反应一开始就在下降;在高温下,负载的Cu还可能发生减活化作用,甚至可能发生自燃,完全失去催化活性。针对商业Cu基催化剂运行温度高,Cu容易发生自熔的问题,Khzouz等制备了Ni-Cu/Al2O3催化剂,并应用于甲醇以及甲烷的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实验中,发现反应温度更低,甲醇为275~325℃、甲烷为600~650℃。Wan等在研究中提到商业Cu/ZnO催化剂中Cu吸附甲醇并将其转化为含甲基的物质,ZnO则将这些物质转化为甲酸盐,将Cu/ZnO负载在CeO2载体上,由于CeO2具有高氧储存容量,可减少CO的浓度,提高Cu/ZnO的热稳定性。

      对于高性能Cu基催化剂,载体通常会不同程度提高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,降低反应温度;载体还具有高氧储存能力,加快副产物转化为H2和CO2,减缓催化剂失活的速度。

4  Cu基催化剂的失活

4.1热力学烧

      结热力学烧结导致Cu基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Cu对高温的忍受能力有限。Lindstrom等结合实验提出了金属的热稳定性顺序:Ag<Cu<Au<Pd <Fe<Ni<Co<Pt<Rh<Ru<Ir<Os<Re。采用Cu基催化剂进行甲醇重整制氢时,一般只能在300℃以下运行。在此温度范围内,大多数Cu基催化剂中Cu不会快速烧结,能正常运行,而且对CO的选择性不高,也不会产生大量碳氢化合物。然而,即使是在这种温度下,长期运行依然会导致一些Cu催化剂孔道坍塌,进而逐渐失活。Cu基催化剂多含有CeO2,ZnO,Al2O3,Cr2O3等氧化物,可一定程度减少催化剂受热力学的影响,但Cu基催化剂的失活与制备方法也有一定关系。

4.2积碳导致失活

      积碳和热力学烧结有一定关系,高温既可能导致热力学烧结,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副反应导致积碳的产生。发生积碳最重要的原因是Cu本身无法有效断裂C-O键,或者形成C-C键,导致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碳氢化合物不能有效地转化为CO2和H2,最终成为积碳。Remiro等探讨了积碳的形成机理,积碳的形成是C活性前体稳定化的结果,C活性前体反应活性较强,在Cu基催化剂表面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;CO在高温下会发生反应生成单质碳,也进一步加重了积碳。有文献报道,制备过程中材料受到污染也可能导致积碳,若掺杂了(如Fe,Mn等)过渡金属,可能会催化甲醇发生脱氢反应,产生积碳;Cu催化剂中添加含酸性位点的 氧化物(如Al2O3)也会加快生成单质碳。

4.3 硫化物中毒

      Cu基催化剂本身稳定性不强,低浓度的硫化物就能够阻塞其活性位点;Cu还可能会与S结合生成大块的CuS,CuS还会吸附在催化剂的表面,进而影响其性能,而且高温还会加快CuS的形成。 Cu催化剂中添加ZnO可有效抑制H2S中毒。H2S通过与ZnO反应,形成的ZnS分为微晶锌(α-ZnS)和闪锌(β-ZnS)。Cu催化剂表面和H2S的反应与催化剂表面的多种含氧物质密切相关。在低温环境中,各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氧分子会聚集在Cu(110)晶面周围,一般由5~6个氧原子构成,或两个氧原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二聚体,形成稳定的-O-Cu-O-Cu-O-链,即使氧浓度极低时也会快速发生反应,破坏Cu催化剂表面的稳定结构,导致后续催化剂中毒;当环境中存在硫化物时,链中的氧原子会被硫原子代替,其反应活化能(小于18kJ/mol)和反应温度(-195~100℃)都极低,反应几乎会自发进行。

4.4 氯化物中毒

      氯化物中毒可引发Cu基催化剂的严重失活,原因可能为:1)与催化剂中Cu发生反应,阻塞活性位点或改变其性质,导致活性位点失去催化活性反应;2)由于Cu本身热稳定性不强,容易发生烧结,极少量的含氯物质都会加速这一过程;3)因为与硫化物发生反应,从而已经发生部分失活的催化剂,再接触到氯化物会导致失活加剧;4)本来起保护作用的ZnO与氯化物反应,生成ZnCl2,它的熔点较低,在运行温度下就可能发生烧结,从而覆盖在活性位点上,堵塞孔道,引发催化剂失活。

      氯化物对Cu基催化剂的影响极可能是毁灭性的。催化剂中的金属Cu与极微量的HCl发生反应,就可以大量生成块状CuCl2(熔点为430℃),在运行温度下就可能发生烧结,并导致催化剂迅速失活。

      另外,相似机理生成的ZnCl2(熔点更是低至283℃)迁移性极好,使催化剂活性位点被广泛破坏,严重影响制氢过程的稳定运行。ZnO,Al2O3,MgO不仅不能起到保护催化剂的作用,更会因为与HCl反应,生成各自相应的氯化物,覆盖活性组分,反而加快了失活的速度。另外,还有一些原因可能导致催化剂中毒,如物理磨损,主要是由于在运行过程中,催化剂长期受到高速气流的冲击、磨损,反应活性逐渐下降;物理磨损通常不是失活的主要原因。

为了减少失活对催化剂的影响,一般可采用的手段为:1)减少非反应组分的含量;2)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,优化催化剂结构;3)控制反应温度,使催化剂在合适的温度区间运行;4)控制气体流速,减少催化剂的物理磨损;5)添加合适的助剂,保护活性组分等。

5结语

      Cu基催化剂在甲醇重整制氢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活性,但是如何延长Cu基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依然是要攻克的难题之一,探索如何提高Cu基催化剂的热稳定性,减少催化剂积碳是解决该难题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。


上一篇:催化剂前沿技术研究综述 

下一篇:铜基和钯基催化剂对甲醇加热裂解规律的影响 
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

版权所有© 四川蜀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   技术支持: 响应式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