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vK反应机理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,就是催化剂表面的活性氧物种也参与了反应,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氧空穴,可是其氧空穴的浓度和反应条件,反应气体组成之间的动态关系似乎还没有明确的定量关系,本篇文章带你定量解读催化剂表面的动态组成。
A:反应条件简介
Au/TiO2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备,用O2/N2处理得完全氧化的样品记为0400,用CO/Ar脉冲处理得到完全还原的样品记为CO80。脉冲反应在TPA反应器中进行,尾气通过质谱检测。一个脉冲含有8╳1015个气体分子,对于CO脉冲,CO:Ar=1:1,即一个脉冲中含有4╳1015个CO分子,而O2脉冲,O2:Ar=1:9-9:1,即反应气氛中O2浓度可以从20-80%之间进行调节。
B:CO:O2=4:1时脉冲反应
结合a和b两图发现,对于完全还原后的样品,前40个脉冲中,CO转化和CO2形成都很低,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增加,最后达到平衡。而O2在前期消耗很大,后逐步达到平衡。当达到平衡后,CO消耗的分子数在1.6╳1015,O2消耗的分子数在0.8╳1015,基本完全按照化学计量比在反应。
对于完全氧化的样品,结合图中c和d,前期CO的消耗和CO2的形成都比较高,而O2的消耗很低,最后都达到平衡。有意思的是,平衡后的CO消耗分子数也为1.6╳1015,O2消耗的分子数也是0.8╳1015,同完全还原后的样品一样。
C:表面氧状态和不同气氛下CO转化率
下表对不同反应气氛下,催化剂表面的性质总结。从表中可见,催化剂的OSC值基本上等于反应后活性氧物种和氧空穴的量之和。并且随着气氛中氧含量的增加,反应后活性氧含量增加,CO转化率增加,氧气的相对转化率降低。达到稳态后,一个脉冲中,CO和O2转化的分子数呈化学计量比的(见图2)。
从表1可知,反应气氛中氧含量越高,反应后催化剂表面的活性氧物种也就越高,通过对表面活性氧物种进行CO脉冲(见图3)发现,每克催化剂中CO2的分子数随着反应气氛中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。即脉冲的CO分子和表面的活性氧物种发生反应。
作者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的覆盖度θoact,同时规定完全还原后的样品为0%,完全氧化后的样品为100%。No(Oact)为表面可活化氧的活性位点,作者将其等同于OSC(oxygen storage capacity),。见图4,稳定态时,不同氧含量的反应气氛下,催化剂表面的活性氧的覆盖度随氧含量的曲线。从图中可知,氧含量越高,活性氧的覆盖度越高。
进而,作者将每克催化表面的活性氧数量和CO转化率进行关联(见图5),发现在活性氧物种数量较低时,CO转化率和表面活性氧数量呈线性关系。
通过对方程进行简化,作者使用了Oact形成效率常数keffox和移除效率常数keffred,由于在反应达到平衡后,Oact的形成速率和移除速率保持一致,故可以推出θ(Oact)和keffox,keffred,No2(g)以及Nco(g)之间关系(见方程(1))。将实验数据带入算得keffox/keffred=2,再对方程1作图得图4中的黑线。从图4可以看出,此动力学模型和实验结果比较匹配。
E:过渡态反应状况
作者计算了在前20个脉冲中,不同氧含量的情况下,每一个脉冲中氧气用于CO氧化和用于催化剂的再氧化之间量的关系,见图6。再依据图6数据算出前15个脉冲中用于CO氧化的氧原子数和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物种数之间的关系,见图7。从图中可见,前15个脉冲中,CO转化和Oact(或Oact覆盖度)之间呈线性关系,和反应气氛中的氧含量没有关系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